零点看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大明望族 > 第二百零七章 如意算盘(三)

第二百零七章 如意算盘(三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这难道就是田家人不出高品级官员的原因?

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一点。

沈瑞是旁观大明科举制的后来人,觉得这制定田家家训的!先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。

实在是科举这条路“诲人不倦”,大明朝三年一科取进士百十余人,这条路哪里是那么好走的?多少人走不到终点,倒在半道上,有的是身体垮了,有的是心智被摧毁。

男子二十岁的时候,不管是身体,还是心智都是成熟的时候。如此就是科举落第,也不至于一蹶不振。

田家两兄弟,年长的叫田英,年幼的叫田荣。

田英苦笑道:“书院的学子是十六应童子试,田家祖训男子及冠方可求功名,我们兄弟还有好些年……”

大家听了这一句,都十分意外。

要知道科举出仕,谁也不能保证一撮而就。有的人白发皓首才举业,即便侥幸中了进士,不过是止步七品;同样要是少壮进士,入翰林也好,外放也好,才能更进一步。

像春山书院那里,因为大家都是翰林子弟,本来就是书香子弟,家学渊源;其次就是致仕的翰林教书,老师的水品就比外头书院高一头。

至于晚登科也有晚登科的好处,处事沉稳,不容易为外物所惑。不过坏处就是,容易泯灭与众人。

大家都是少年人,提及科举,就提及左春坊大学士杨廷和。

杨廷和虽是同进士出身,却是十二岁举于乡,是大明朝开国以来年纪最小的举人。

又提及翰林院侍读学士蒋冕,十四岁的解元。

还有成化五年的王臣,十六岁中进士与庶吉士,大明朝最年轻的进士。

起点高,先生的要求也要,不是觉得学生们十几岁就肯定能得了功名,而是希望通过一次次考试,使得他们在科举仕途上能比旁人早行一步。

像南城书院这样要求学生十六岁应童子试的,倒是如今民间学子的常例。六岁启蒙,十年苦读,十六岁开始下场,一场场地考下去。

不过像田家兄弟这样,有祖训丨要求二十下场的,还真是头一回听说。

旁人十五、六岁下场,田家满二十才许下场,这前后就差了两科。

等到田家人考到最后,得了功名时,在仕途上也比同龄人晚了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